close
上週,無殼蝸牛重出江湖,要求政府正視小老百姓居住權,雖在台北掀起一陣漣漪,然而其提出的訴求,包括建立不動產資訊平台、推動社會住宅政策、從環境面重新規範住宅開發空間佈局等,儘管立意良善,但似乎道德與政治訴求超越了基本供需原理,看不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向。
另方面,政府針對台北房價飆漲,目前採取策略是,設法就捷運通過的車站地區,以區段徵收、土地重劃或都市更新等方法,釋出土地,增加供給,抑制房價上漲。
問題是,由於土地的不可替代性,除了捷運提供市中心的聯結外,還需更完整的公共設施,才能使其成為有效供給。此外,在游資氾濫下,個別的供給只增加需求者競逐,除非同時釋放大量供給,形成新的供需平衡,才可能抑制房價。如此增加供給,花費龐大,在政府資源有限下,似亦非治本良方。
平心而論,以台灣總體都市土地存量與人口成長趨勢看,不至於房屋供給不足,真正的問題是供給分散於各都市,需求卻集中台北,在台北居大不易同時,也造成其他都市公共支出難以回收之窘境。合理解決方式,應透過產業政策平衡都會發展,改善其他都市的就業機會及公共建設,使其居民同享生涯發展與生活品質,改變民眾購屋的需求,讓人口不再只單向台北移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並有助於台灣長遠的發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