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殼蝸牛運動重新出現在台北街頭,一時成為媒體焦點。許多看法指出這波房地產飆漲問題癥結,在於游資充裕環境下,台北市土地供給相對不足的簡單經濟學供需原理。
針對此一問題,政府目前採取策略是著眼於增加供給,希望設法在台北市週邊捷運通過的車站地區,以區段徵收、土地重劃或都市更新等方法,釋出土地,增加有效供給,抑制房價上漲。
然而,沒有短期內大量有效供給,無法形成新的供需平衡;個別供給要麼在游資氾濫下反成為需求所競逐的對象,要麼則成為無效供給。或許,應該反過來從改變需求方向思考。
事實上,若以台灣北、中、南都會區整體土地存量來看,並不致有房屋供給不足問題,加上近年台灣人口成長趨緩,更分擔了許多壓力。真正的問題在於都市發展不平衡,供給分散各都會區,需求卻集中於台北,在台北無殼蝸牛望屋興嘆同時,其他都市卻苦於難以透過稅捐與使用費回收都市必需的公共支出造成財政惡化。筆者以為,合理的解決方式,政府該透過積極的產業政策設法平衡都市的發展,增加台北市以外其他都市的就業機會以及改善公共建設,讓其他都市居民同樣有個人生涯發展機會與優良居住生活品質,進而改變民眾購屋需求,讓人口不再只單向台北移動,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映真永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